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,它不仅是听觉的感受,更是身心的整体感受。能不能发挥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,用一些简单有效的方式服务于家庭教育呢?
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:“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一看到美的东西,他就会赞赏它们,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,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。”由此可见,音乐不仅仅是生活中人们茶余饭后的简单消遣,更是一个人立身树德的精神需求。
那么,能不能发挥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,用一些简单有效的方式服务于家庭教育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片段一:
用轻音乐帮孩子起床
早晨,孩子还在甜睡,忽然响起了尖利刺耳的声音:“快起床!要迟到了!”在一天最忙碌的时候,你还要心急火燎、大费周章地叫孩子起床,这对父母和孩子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折磨。
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,需要比成人有更多的睡眠时间来恢复精神和体力。他们从熟睡到苏醒,身体和精神状态都需要一个“复苏”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大脑神经接收到特别生硬尖厉、刺激较强的信号,就有可能影响到孩子一整天的精神状态。有的孩子还会因此产生反感情绪,由此在早晨最美妙的时刻就拉开了亲子冲突的序幕。
我们可以这样改正:提前5到10分钟在床边播放一些轻音乐,然后慢慢增加音量,让孩子在轻柔的音乐中渐渐苏醒。如果需要唤醒,则采用低频率、温和轻柔的语气,配合轻柔的动作,如轻拍孩子的身体,抚摸面颊,让孩子从轻松自然的状态中醒来。待孩子醒后,给孩子送上一个关切的问候和微笑,允许他们在床上躺两三分钟,活动一下四肢,再穿衣起床。
片段二:
用音乐营造安宁的环境
有些家庭处在繁华闹市,室外的车辆、行人等发出的噪声会影响孩子的学习,尤其是快要考试时,孩子情绪很差,很焦虑。父母看了也很头疼。
常识告诉我们,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,往往会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,而且做事效率特别高;而情绪不好的时候,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,把好事看成坏事,做事拖延塞责。
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,音乐可以引起各种生理反应,如使血压降低、呼吸减慢等,从而明显地促进人体的内部稳态,减少紧张焦虑,增强免疫系统功能,促进身心愉悦放松。
父母可以利用音乐的法宝,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轻音乐,帮助孩子调整情绪,降低学习或考试焦虑,强化积极的情绪力量。有些父母发现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听音乐,这时最好不要反对,但可以给些好的建议,比如播放声音不要太大,选择积极向上的音乐等等。
片段三:
音乐是了解孩子的心灵***器
孩子进入青春期后,很多父母谈起孩子就叹气,孩子说的他们听不惯、听不懂,想和孩子说话又说不到孩子心里去,在亲子沟通方面他们成了“聋哑人”。为什么亲子之间弄得剑拔弩张,互相抱怨?简单地说,没有了解就没有理解,父母更多地是从自己的角度和标准来评价、要求孩子。
怎样了解孩子呢?可以从音乐中寻找。现在的孩子很少有不喜欢流行音乐的。无论孩子选择的是什么音乐,他最喜欢的这个音乐对他来说就是最有意义的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他所选择的音乐会真实地投射出他现阶段的想法、情感状态、深层的心理需要或人格结构特点。当父母尝试对音乐旋律、歌词内容、演唱歌手等进行深入分析、体验或和孩子探讨的时候,就能发现孩子的心理需要或问题。
比如一位妈妈和儿子交流台湾女歌手黄小琥唱的《没那么简单》,初看歌词家长以为孩子恋爱了,因为歌词中分明唱着“相爱没有那么容易,每个人有他的脾气……”儿子看妈妈对自己喜欢的歌曲这样感兴趣,也吐露了心声,儿子说他喜欢黄小琥那低沉而又充满柔性的声音,让他找到了妈妈的感觉。看着儿子夺眶而出的眼泪,这位妈妈突然明白了,自从儿子进入初三就对孩子求全责备、要求严厉,孩子不是喜欢黄小琥啊,是在寻找从前慈爱的妈妈啊!这位妈妈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,而此时的音乐,对妈妈来说就是了解儿子的心灵***器。